《外台》茯苓飲
治心胸中有痰飲宿水,自吐出水,複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,消痰氣令能食。
茯苓三兩 人參三兩 白朮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姜四兩
上六味,水六升,煮取一升八合,分三服。如人行八九里,再進之。
【集注】趙良曰:嘔為痰飲動中,湧而出之。嘔盡本當渴,渴則可徵支飲之全去。今反不渴,是其飲尚留,去之未盡也。用半夏之辛溫,生姜之辛散,散其欲出之飲,則所留之邪自盡矣。半夏、生姜皆味辛,可治膈上痰,心下堅,嘔逆目眩。然悸必心受水凌,故加茯苓以去水,伐腎邪安心神也。後方加人參、枳實、橘皮,此由上、中二焦氣弱,水飲入胃,脾不能輸歸於肺,肺不能通調水道,以致停積為痰、為宿水。吐之則下氣因而上逆,虛與氣結,滿不能食,當補益中氣。以人參、白朮為君,茯苓逐宿水,枳實破諸氣為臣。開脾胃,宣揚上焦,發散凝滯,則陳皮、生姜為使也。其積飲既去,而虛氣塞滿其中,不能進食,此証最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