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脈證第十八》
兩手諸部,俱見浮數之脈,浮主表,數主熱,若表邪應當發熱,今不發熱,而反洒淅惡寒,必其氣血凝滯,即經所謂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,陽氣有餘,營氣不行,乃發為癰是也。若有痛處,更明明可驗,然而癰者,壅也,欲通其壅,當以麻黃荊芥之類,透發其氣凝滯之癰。師曰:諸癰腫,欲知有膿無膿,以手掩腫上,熱者毒巳聚,為有膿,不熱者,毒不聚,為無膿。
此言癰之所由成,而並辨有膿無膿也。言外見癰之已成者,欲其潰,未成者,托之起也。
內外原分科,分之者,以鍼砭刀割熏洗等法,另有傳習諳練之人士,君子置而弗道,然而大證斷非外科之專門者所能治也。《薛氏醫案》,論之最詳;然以六味丸、八味丸、補中益氣湯,十全大補湯、歸脾湯、六君子湯、異功湯、逍遙散等劑,出入加減,若潰後虛證頗宜,其實是籠統套法,於大證難以成功。《金匱》謂浮數脈,當發熱而反惡寒者,以衛氣有所遏而不出,衛有所遏,責在榮之過實。止此數語寥寥,已寓癰腫之絕大治法。再參六經之見證,六經之部位,用六經之的方,無有不效。外科之專門,不足恃也。
腸癰之為病,氣血為內癰所奪,不得外榮肌膚,故其身枯皺,如鱗甲之交錯,腹皮雖急,而按之則濡,其外雖如腫狀,而其腹則無積聚,其身雖無熱,而其脈則似表邪之數,此為營鬱成熱,腸內有癰膿,以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。此癰之在於小腸也。
此為小腸癰而出其方治也。敗醬一名苦萊,多生土牆及屋瓦上,閩人誤為蒲公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