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太陰病脈證篇》
太陰氣之為病,太陰主地而主腹,故腹滿為本證之提綱。然腹之所以滿者,地氣不升也。地氣不升,則天氣不降,不降故上者不能下而吐,食不下;不升則下者不能上,而自利益甚。太陰濕土主氣,為陰中之至陰,陰寒在下,而濕氣不化,故時腹自痛。若誤以痛為實而下之,則脾土愈虛,不能轉運,必於脾部之胸下結鞕。此以氣而官也。更以經官之,足太陰脈入腹,屬脾,絡胃;手太陰脈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膈,屬肺,其義亦同。至以藏而言雖脾也,而肺亦屬焉,該於經氣之中,不復再贅。
此太陰證之提綱也。太陰中風,風淫末疾,故四肢煩疼,其脈為浮可知矣。今輕手診其陽分則微,知風邪之當去矣;重手按其陰分則澀,知氣血之衰少矣。又統診其部位,上過寸下過尺而長者,是脈絡相通,故為欲愈。
此言太陰腹滿之內證,轉而為四肢煩疼之外證;微澀之陰脈,轉而為長之陽脈。由內而外,從陰而陽,故為欲愈之候也。
按:是後言太陰中風,未言太陰傷寒,至第六節方言太陰傷寒,學者當知仲景書互文見意。
太陰病,欲解時,從亥至丑上。何也?太陰為陰中之至陰。陰極於亥,陽生於子,至丑而陽氣巳增,陰得生陽之氣而解也。
此言太陰病解之時也。陳亮師云:此言太陰病解之時。太陰坤土,其象為純陰。亥為陰之盡,與純陰相類。陰極則復,至於則一陽生,而為來復之時。四季皆屬土,而運氣以丑未為太陰濕土。子丑乃陽生之時,陰得陽則解,故主乎丑,而不主乎未,以未為午後一陰主之時也。從亥言之者,陰極則陽生,故連類而及之也。
太陰內主藏氣,而外主肌腠。太陰病,脈浮者,病在肌腠也,可輕發肌中之微汗,宜桂枝湯。
此言太陰病之在外也。
受業侄道著按:脈浮者,太陰之土氣運行也。可發汗者,太陰之地氣上而為雲也。桂枝湯在太陽名為解肌,在太陰名為發汗,何以言之?蓋太陽以皮毛為表,太陰以肌腠為表也。王宇泰云:病在太陽,脈浮無汗,宜麻黃湯。此脈浮,當亦無汗。而不言者,謂陰不得有汗,不必言也。不用麻黃湯而用桂枝湯,蓋以三陰兼表病者俱不當大發汗也。須識無汗亦有用桂枝湯也。按:時說以桂枝湯為太陽專方,而不知亦陰經之通方也;又以為治自汗之定法,而不知亦治無汗之變法也。
太陰病在外者,既有桂枝之治法矣。若病在內,自利不渴者,無中見之燥化,此屬太陰,以其脾臟有寒故也,當溫之,宜服四逆輩。
此言太陰病之在內也。自利者,不因下而利也。凡利則津液下注,多見口渴,惟太陰濕土之為病不渴。
受業黃奕潤按:以不渴一症認太陰,是辨寒、熱利之金鍼。程郊倩云:三陰同屬藏寒。少陰、厥陰有渴症,太陰獨無渴症者,以其寒布中焦,總與龍雷之火無涉。少陰中有龍火,水底寒甚則龍升,故自利而渴;厥陰中有雷火,故有消渴。太陽一照,雷雨收聲,故發熱則利止,見厥復利也。愚按:脾不輸津於上,亦有渴症,然卻不在太陰提綱之內。郊倩立言欠圓,然亦不可少此一論,為中人以下開互證之法。
《內經》云: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,中見陽明。是以不得中見之化,則為藏寒之病。若中見太過,又為濕熱相並之病。此太陰之所以有寒復有熱也。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繫在太陰,而中見陽明之化也。陽明之熱合於太陰之濕,即時當發身黃;若小便自利者,濕熱得以下泄,不能發黃,至七八日,又值陽明主氣之期,一得陽熱之化,正氣與邪氣相爭而暴煩,故雖暴煩下利,日十餘行,必當自止。所以然者,太陰中見熱化,以脾家實,倉廩之腐穢當去故也。
此言太陰傷寒自利欲解之證也。按成注云:下利煩躁者死,謂先利而後煩,是正氣脫而邪氣擾也。茲則先煩後利,是脾家之正氣實,故不受邪而與之爭,因暴發煩熱也。
又有太陽轉屬之證。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太陽之氣陷於太陰之地中,因而腹滿時痛時止者,乃太陽轉屬太陰也。宜啟下陷之陽以和不通之絡,以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若滿甚而為大實,常痛不定以時者,此脾胃相連,不為太陰之開,便為陽明之合。以桂枝加大黃湯主之,權開陽明之捷徑,以去脾家之腐穢。
此言太陽轉屬太陰之病也。
受業汪桂小山云:太陽標熱誤下之,不特轉屬於太陰,亦轉屬於陽明也。腹滿時痛,脾氣不濡也,宜桂枝東加芍藥,人太陰出太陽也。大實痛者,轉屬陽明也。
桂枝東加大黃者,人陽明出太陽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