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太陽病脈證篇上》

閩長樂陳念祖修園集注

太陽主人身最外一層,有經之為病,有氣之為病,主乎外則脈應之而浮,何以謂經?《內經》云:太陽之脈連風府,上頭項,挾脊,抵腰,至足,循身之背,故其為病頭項強痛。何以謂氣?《內經》云: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。其病有因風而始惡寒者,有不因風而自惡寒者,雖有微甚,而總不離乎惡寒。蓋人周身八萬四千毛竅,太陽衛外之氣也,若病太陽之氣令則通體惡寒;若病太陽之經,則背惡寒。

此言太陽之為病,總提大綱。

太陽脈浮,頭項強痛之病,若得病而即見發熱、風為陽邪,其性迅速也;且見汗出,風干肌腠而外不固也。惡寒之微,見風始惡而為惡風,風性散漫,於浮脈之中,而覺其怠緩者,此病名為中風。其名為中奈何?蓋以風者善行而數變,由毫毛直入於肌腠,如矢石之中人也。

此論風中太陽之肌腠。受業薛步雲按:風,陽邪也。太陽之標為陽,兩陽相從之為病,重在“發熱”二字。

太陽脈浮、頭項強痛之病,中風外又有陰邪之證。其邪淺,其人陽氣盛者,即時或已發熱;其邪深,其人陽氣弱者,其時或未發熱,然巳發未發,雖曰不同,而於其先見之時,可以斷其必然者,一在惡寒,以傷寒必惡寒,無風時亦覺其寒,非若惡風者,有風時始覺其寒也;一在體痛,以寒邪外束,傷太陽通體之氣也;一在嘔逆,以寒邪內侵,裡氣不納也,其為脈陰尺陽寸俱緊者,以太陽本寒,而加以外寒,兩寒之氣凝聚於中故也。此非太陽中風,而名之曰傷寒。其名為傷奈何?以膚表第一層而受損傷也。

此論寒傷太陽之膚表。受業薛步雲按:寒,陰邪也。太陽之本為陰,兩陰相合之為病,望在“惡寒”二字。

人之言傷寒者,動曰傳經,其所以然之理難言也。有正傳,有邪傳,有陰陽表裡之氣相傳,有六經連貫之氣相傳。請以陰陽表裡之氣相傳者言之:傷寒一日,太陽之氣受之,然太陽與少陰相表裡,脈若安靜而不數急者,為止在太陽,而不傳於少陰也;頗欲吐者,即少陰欲吐不吐之見證。若兼見足少陰之躁、手少陰之煩,診其脈數急而不安靜者,乃病太陽之氣,中見少陰之化為傳也。傷寒如此,中風亦然。

又以六經之氣相傳言之:傷寒二日當陽明主氣之期,三日當少陽主氣之期。若陽明之身熱,自汗,不惡寒,反惡熱之外證不見,少陽之口苦,咽乾,目眩之外證不見者,為氣之相傳,而病不與氣俱傳也。傷寒如此,中風可知矣。二經如此,他經可知矣。

此二節,一論陰陽表裡相傳,一論六經之氣相傳。

且夫太陽病之即發者,有中風、傷寒之異。至於不即發者,《內經》謂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,為伏邪蘊釀成熱,邪自內出。其證脈浮,頭項強痛,故亦謂之太陽病,但初起即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須於中風、傷寒之外區別,為溫病。治宜寒涼以解散,順其性以導之,如麻杏甘石湯之類。若無頭項強痛之太陽病,但見發熱而渴、不惡寒之證,是太陽底面少陰為病。《內經》謂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是也。如心中煩不得臥者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稍輕者,陽盛陰虛之人,周身之經絡渾是熱氣布護,治法只宜求之太陽署之裡,陽明署之表。如所云心中懊憹、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;渴欲飲水、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,脈浮,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之類,切不可用辛溫以發汗。若醫者誤用辛溫之劑汗之,其內蘊之熱得辛溫而益盛。不特汗後身不涼靜,而且發汗已,身反灼熱者,是溫病為風藥所壞,遂變重證。名曰風溫。風溫之為病、若何?其脈陰尺陽寸俱浮,其證自汗出,猶為太陽中風之本象,而大可患者全顯出少陰之危象,腎主骨,熱在骨,故身重、熱入陰分,故神昏而多眠睡,鼻息必鼾,為腎熱而壅於肺;語言難出,為腎熱而壅於心,以腎脈上連心、肺也。若被誤下者,津液竭於下,而小便不利,津液竭於上,則目系緊急而直視,且既竭之餘,腎氣將絕,不能約太陽之氣而失溲,危乎,危乎!若更被火灸或燒鍼者,以熱攻熱,腎敗而現出克攻之象。微者皮膚發黃色,為土剋水,劇則熱亢攻心,如驚癇,熱極生風,時瘛瘲。其皮膚不止發黃,竟若火熏之,現出黃中帶黑之色,是被下為一逆,被火再為逆。一逆尚可引日,再逆則促其命期。推而言之,凡服一切消導之藥,皆犯被下之禁;凡服一切辛熱之藥、皆犯被火之禁,醫者可不燠乎哉?

此言太陽病中有溫病,誤治即變風溫也。

太陽底面,即是少陰。治太陽之病,即宜預顧少陰。二經標本寒熱不同,醫者必先了然於心,然後絲絲入扣。《內經》云: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,以寒為本,以熱為標也。又云:少陰之上,君火主之。以熱為本,以寒為標也。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太陽之標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少陰之標陰也。發於陽者,七日愈,發於陰者,六日愈、以陽數七、陰數六故也。

此一節,提陰陽寒熱標本之大綱,並按陰陽之數,以定病癒之期,言手足標本之異。手之太陽其標熱也,與手少陰為表裡,發熱惡寒,發於手太陽之標陽也。足之太陽其本寒也,與足少陰為表裡。無熱惡寒,發於足少陰之標陰也。

何以謂發於陽者七日愈?請言其所以愈之故。如太陽病,頭痛等證至七日以上應奇數而自愈者,以太陽之病,自行其本經已盡七日之數故也。若未愈欲作再經者,陽明受之,宜鍼足陽明足三里穴以泄其邪,使經不傳則愈。推之發於陰者六巳愈之故,亦可以此例而得其旨矣。

此節承上文而言病癒之期,又提出“行其經”三字,謂自行其本經,與傳經不同,曲盡傷寒之變幻。

六經皆有行有傳,舉太陽以為例。

察陰陽之數,既可推其病癒之日,而六經之病欲解,亦可於其所旺時推測而知之。太陽病欲解之時,大抵從巳至未上者,以巳午二時,日中而陽氣隆,太陽之所主也。邪欲退正欲復,得天氣之助,值旺時而解矣。

此一節承上文而言病癒之時,以見天之六淫,能傷人之正氣;而天之十二時,又能助人之正氣也。

邪解後,未全暢快,曰病衰,曰少愈,皆可以“不了了”三字該之;風,陽邪也,如太陽中風家,七日陽得奇數,邪氣從表而解。然雖解而餘邪不了了淨盡者,俟過五日,五日為一侯,五藏元氣始充,合共十二日,精神慧爽而愈。推之寒為陰邪,如發於陰之病,六日陰得偶數而解。既解而不了了者,亦須復過一候,大抵十二日而愈矣。若誤治又不在此例。

此—節承上文言既愈之後而定以全愈之期也。

醫家辨證,開口一言太陽,囑目即在少陰。須知太陽標熱而本寒,少陰標寒而本熱,太陽之標,即少陰之本;少陰之本,即太陽之標。上章以發熱、無熱言,猶未暢明其義。茲請再申之,為辨太陽之證者辨到太陽之根。病人身大熱,為太陽之標熱在外,而反欲得近衣者,為少陰之標寒在內,是熱在太陽所主之皮膚,寒在少陰所主之骨髓也;身大寒,為太陽之本寒在外,而反不欲近衣者,為少陰之本熱在內,是寒在太陽所主之皮膚,熱在少陰所主之骨髓也。身之寒熱不足憑,必以骨髓之寒熱為主。陽根於陰,司命者不可不深明此理也。

此一章,承前章陰陽寒熱標本之旨,深一層立論。上章言其所惡,此章言其所欲,皆探其病情。程郊倩云:陰陽順逆之理,在天地徵之於氣者,在人身即協之於情,情則無假。合之前三章,彼為從外以審內法,此則從內以審外法。

救治之法,須辨脈證以立方。先以太陽言;太陽中風,風為陽邪而中於肌腠,其脈陽寸浮而陰尺弱。陽浮者,風勢迅發,不待閉鬱而熱自發;陰弱者,津液漏泄,不待覆蓋而汗自出。而且嗇嗇欲閉之狀而惡寒。淅淅欲開之狀而惡風,翕翕難開難合之狀而發熱,陽邪上壅而鼻鳴,陽邪上逆而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

此一節,言風中太陽之肌腠,立方以救治也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