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少陰病脈證篇》

《內經》云:少陰之上,君火主之。又云:陰中之陰腎也。是少陰本熱而標寒,上火而下水,其病不可摸捉。故欲知少陰之為病,必先知少陰之脈象,其脈薄而不厚為微,窄而不寬為細;又須知少陰之病情,其病似睡非睡、似醒非醒、神志昏憒,但見其欲寐。所以然者,少陰主樞轉,出入於內外,今則入而不出,內而不外故也。

此先論少陰標本水火陰陽之氣,其見於脈證有如是也。手足之少陰俱在內。按:柯注云:仲景以微細之病脈、欲寐之病情,提綱立法於象外,使人求法於象中。凡證之寒熱與寒熱之真假,仿此義以推之,真陰之虛實見矣。男蔚謹按:心病於神則脈微,腎病於精則脈細。欲寐,病於陰;不得寐,病於陽。今欲寐而不得寐,故曰但欲寐。

少陰上火而下水,水火濟則陰陽交,而樞機轉矣。少陰病,其脈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。胸中不爽,欲吐而不能吐,心中熱煩,不能寐而但欲寐,此水火不濟,陰陽不交,機樞不轉之象也。五日正少陰主氣之期,至六日其數巳足。火不下交而自利,水不上交而作渴者,此屬少陰之水火虛也。水虛無以沃焚,火虛無以致水,虛故引水自救,此少陰病寒熱俱有之證也。若少陰熱則小便必赤;若小便色白者,白為陰寒,少陰陰寒之病形悉具,此確切不移之診法也。然吾又原其小便之所以白者,以下焦虛而有寒,全失上焦君火之熱化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

此言少陰上火下水之病也。

少陰陰陽不交之病,病人脈沉分之陰,浮分之陽俱緊,少陰原有寒,而復受外寒也。陰不得有汗。今反汗出者,陰盛於內而亡陽於外也,此屬少陰,陰陽不交之故,不交則陽自陽而格絕於外。反有假熱之象,法當咽痛;不交則陰自陰而獨行於內。必有真寒之證,而復上吐下利。

此言少陰陰陽不交之病也。少陰病,不可發汗,不可不知,何也?少陰病,金水不能相滋而為欬,少陰失閉藏之職而為下利,二者為少陰常有之證。若欬、利而復譫語者,知足少陰之精氣妄泄,手少陰之神氣浮越,必被火氣劫故也。然不特譫語,且小便必難,以汗與小便皆身中之津液,以強責少陰汗,以竭其津液之源也。

此言少陰病不可發汗,以火劫汗之禍更烈也。少陰原有灸法,而少陰之熱證又以火為仇。

次男元犀謹按:少陰欬下利,治有兩法:寒劑豬苓湯,熱劑真武湯之類,皆可按脈證而神明之。

《內經》云:心部於表,腎治於裡,是少陰有裡亦有表也。少陰病,腎水之氣少則脈細,君火之氣不升則脈沉數。此病為在少陰之裡,不可發汗以傷其裡氣。

此言少陰之裡病不可多汗也。程扶生、汪苓友、鄭重光注解俱以邪熱傳裡而言,誤矣!

少陰為氣血之主,脈為氣血之先。少陰病因反發熱,權用麻黃、附子以微汗之。若脈微,則不可發汗以傷其陽,以脈微,汗而亡陽故也。因裡熱甚可權用下法,但誤汗後,心陽已虛,而尺脈弱澀者,陰亦虛也,復不可下之。以傷其陰。蓋微為無陽,澀為少血,汗之亡陽,下之亡陰。此少陰陰陽兩虛,既不可汗,復不可下如此。

此言少陰證之虛者,不可汗又不可下,不可誤施而傷其根本也。

少陰欲愈而可治之證不可不知。少陰病,陰寒盛則脈緊。至七日外而八日,乃陽明主氣之期,忽然自下利,脈變緊象而暴微,手足亦不厥而反溫。蓋脈緊反去者,為少陰得陽明之氣,少陰病為欲解也。凡陽氣暴回則煩,堅冰得暖則下。今雖發煩與下利,乃戊癸合化,生陽漸伏,必自愈。

此言少陰得陽熱之氣而解也。余自行醫以來,每遇將死證,必以大藥救之。忽而發煩下利,病家怨而更醫,醫家亦詆前醫之誤,以搔不著癢之藥居功,餘反因熱腸受謗。甚矣!名醫之不可為也。附筆於此,以為知者道。

少陰病,水勝土虛則下利,若利自止,土氣復也。雖見惡寒之甚,其身屈曲向前而蜷臥,然身雖惡寒,而手足為諸陽之本,稟於胃氣,若手足溫者,中土之氣和也。有胃氣則生,故可治。

此言少陰得中土之氣可治也。少陰病,惡寒而蜷,寒氣甚矣。然時或自煩,而絕無躁象,煩時自覺其熱,欲去衣被者,君火在上也。陰寒之氣見火而消,故為可治。

此言少陰得君火之氣為可治也。少陰中風,風為陽邪,則寸口陽脈當浮,今脈陽寸已微,則知外邪不復入矣。病在少陰,則尺部陰脈當沉,今陰尺反浮者,則內邪盡從外出矣,為欲愈。

此言少陰中風欲愈之脈也。少陰傷寒之愈脈,自可類推。

少陰病欲解時,從子至寅上,蓋各經解於所王之時,而少陰獨解於陽生之時,陽進則陰退,陽長則陰消,即所謂陰得陽則解也。

此言少陰得夜半之生陽而解也。少陰而得太陽標陽之熱化則生。少陰陰寒之病,上吐下利,而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,此少陰而得太陽之標陽也。陰病得陽,故為不死。若不得太陽之標熱,則少陰之氣反陷於下,而脈不至者,當灸少陰之太谿二穴七壯,以啟在下之陽。

此論少陰病而得太陽標陽之熱化也。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。

少陰熱化太過而亦而病。少陰病八日,為陽明主氣之期,九日為少陽主氣之期,病氣由陰而漸出於陽。身以外為陽,手足為諸陽之本,一身手足盡熱者,陽氣盛也。所以然者,以少陰之本熱移在膀胱,膀胱為胞之室。膀胱熱不得外發於肢體而為熱,必內動其胞中之血而為便血也。

此言少陰熱化太過,藏病於腑,而為便血也。

按:柯注下利便膿血,指大便言;熱在膀胱而便血,是指小便言。汪注腎主二便,從前後便而出,皆是。

少陰熱化太過,內行於裡,熱深者厥亦深,故少陰病但厥無汗,本無發汗之理。醫者不知,而強發之,不但不能作汗,反增內熱,必動其少陰之血,逆行上竅。然未知從何道之竅而出,少陰之脈循喉嚨,挾舌本,繫目系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。然其名亦何所取?考《內經.厥論》云: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,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。其起必於足下者,以陽氣起足五指之表,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也。今以但厥無汗之少陰病,因發汗而鼓激少陰熱化之邪自下而逆上,上因失血而竭。少陰原少血之藏,血竭故為難治。

此言少陰熱化太過,誤發少陰汗之變證難治也。以上三節,皆言少陰熱化證。

少陰病,標寒外呈,必定惡寒,惡寒之甚,其身必蜷,以少陰之脈,從然谷至俞府,皆行身之前,脈起足心,足惡寒則引起而蜷也。若少陰標寒內陷,不止惡寒,而且自利,此內外皆寒,不得君火之本熱,病之至危者也。然猶幸其手足之溫,驗陽氣未絕,若手足逆冷者,為真陽巳敗,不治。

此章凡六節,皆言少陰陽氣衰微,而為不治之死證也。少陰陰寒為病,得太陽之標陽可治,得君火之本熱可治,下焦之生氣上升可治,中焦之土氣自和可治,四者全無,故為難治。

少陰病,上吐下利,恐陰陽水火之氣頃刻離決。然陰陽水火之氣全藉中土交合,若中土氣敗,則陰不交於陽而躁,陽不交於陰而煩。且土氣既敗,不能旁達,而為四肢逆冷者,死。

此言少陰藉中土之氣上下而達四旁。若胃氣絕,則陰陽離,故主死也。

少陰病,下利不止,則陰竭於下矣。若下利既止,其人似可得生。乃利雖止,而頭竟眩,眩甚則昏冒,且時時自冒者,主死。何也?人身陰陽相為倚附者也。下利則陰竭於下,陰竭則孤陽無依,遂上脫而為眩冒之死證。可見陽回利止則生,陰盡利止則死矣。可見利止而眩冒為死證,利不止而眩冒更為死證矣。

此言少陰孤陽上脫者死也。“時時自冒”句下一“自”字,見病非外來,氣脫時自呈之危象。

少陰病,陽氣不行於四肢,故四逆;陽氣不布於周身,故惡寒而身蜷;陽氣不通於經脈,故脈不至。且不見心煩,而惟見躁擾者,純陰無陽之中,忽呈陰證似陽,為火將絕而暴張之狀,主死。

此言少陰有陰無陽者死也。少陰病六日巳過,至七日,乃由陰而陽之候,一呼一吸為一患,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。今息高者,少陰氣絕於下,止呼出而不能吸入,生氣上脫,有出無入,故死。

此言少陰生氣脫於上者死也。少陰病,脈微細沉,但欲臥,為陽虛不能外達,惟行於內也。汗出,為陽氣不能外達,外失所衛而不固也。不煩,自欲吐,為不得上焦君火之化也,此少陰陰寒之本病,尚非必死之候,亦非必不死之候也。惟於五日為少陰主氣之期,至六日而足其數,視其陰陽勝復何如耳。如五六日間,真陽自復,或因藥力而復,陽復則寒解;否則陰勝而危,故少陰病以五六日為生死之關。如至五六日,其病不解,上言汗出為陽亡於表,今則自利,為陽絕於裡,裡寒甚於表寒也。上言不煩欲吐,為裡本無熱,今則復煩躁,為寒邪逼藏,真寒反為假熱也。止言但欲臥,是陽氣受困,今則不得臥寐者,是真陽被逼,無所歸而飛越也,此皆陽氣外脫,主死。

此言少陰陽氣外脫者死也。

少陰標寒而本熱,太陽標熱而本寒。少陰病,始得之,當不發熱,今反發熱,是少陰而得太陽標熱之化也。既得太陽之標熱,其脈應浮。今診其脈沉者,為雖得太陽之標,而仍陷少陰之裡也。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,使少陰、太陽交和於內外則愈。

此言少陰得太陽之標陽,而太陽之標陽又陷於少陰之裡陰也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